政策法规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感染科管理 > 政策法规 > 正文

《阻断院感注射传播,让注射更安全(2015-2018年)》专项工作指导方案

 注射是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安全注射是阻断医院感染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基本路径和有效措施。长期以来,全球范围内因不安全注射导致的医疗保健相关感染问题一直存在。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安全注射状况,通过实施安全的注射来保障注射安全目标的实现已经成为全球医疗服务领域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共识。就加强医院感染与医疗保健相关感染防范的角度而言,阻断感染经注射途径传播是保障注射安全的首要目标和核心任务。它不仅包括阻断接受注射患者可能获得的感染,也包括阻断注射操作者或参与者因职业暴露而可能获得的感染,还包括阻断因接触处理不当的注射用具而可能获得的感染。
   
为有效阻断卫生保健服务中经注射途径传播感染发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安全注射理念和实践,推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效落实,致力于减少因非必要注射、非安全注射导致的医疗保健相关感染和医务人员相关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四海资讯红足安全注射的规范,结合国情实际,从医院感染防控角度出发,特实施本专项工作指导方案。本方案中所指的安全注射,特指注射操作的安全性以及注射产生废物的管理(相关名词释义见附件1)。
    一、工作主题
    阻断院感注射传播,让注射更安全。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推动安全注射理念建立与规范执行,实现安全注射持续改进,推动和促进我国医院感染管理整体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二)具体目标
    1.开展基线调查,掌握医疗卫生机构安全注射基本情况;
    2.加强安全注射知识宣传教育与技能培训,提升医务人员安全注射的意识、知识和技能;面向患者普及安全注射常识,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提倡对出院后居家注射操作的患者或家属进行安全注射教育;倡导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多部门合作,优化安全注射环境;
    3.建立、完善安全注射制度、操作规范及规程,并着力推进安全注射操作规范及规程的落实;强化不安全注射风险识别、评估与干预,防范因非安全注射导致的医院感染以及医务人员职业伤害事件的发生;
    4.探索符合实际的安全注射最优模式和最佳实践,制定并实施安全注射持续改进长效机制。
    (三)量化指标
    1.医疗卫生机构安全注射环境、设施条件、器具配置等合格率100%;
    2.医务人员安全注射培训覆盖率100%;
    3.医务人员安全注射知识知晓率≥95%;
    4.医务人员安全注射操作依从率≥90%;
    5.规范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实施注射率100%(硬膜外麻醉、腰麻除外);
    6.医疗卫生机构对注射后医疗废物正确处理率100%;
    7.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安全注射质控覆盖率100%;
    8.医务人员注射相关锐器伤发生率较基线下降≥20%;
    三、年度任务
    各省级医院感染与护理专业质量控制机构紧密配合,根据专项工作指导方案统一部署,共同开展以下工作:
    (一)第一年(2015.07-2016.06)
    1.完成安全注射全国基线抽样调查
    对本区域的医疗卫生机构安全注射现状开展调查。调查基本内容至少应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内安全注射用品配置;注射后医疗废物管理;医务人员安全注射知识培训率、知晓率、操作正确率、因注射所致锐器伤发生率等,《安全注射现状调查表》见附件。每个省级地方参与现状调查的医疗卫生机构数不少于80所,其中,二、三级综合医院各15所(其中县级医院不少于5所);二、三级专科医院各5所;农村一级医院、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部和诊所各10所。
    2.制定并实施第一年度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本地区、本单位实施安全注射的工作方案、考评细则,有计划地开展安全注射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2)立足安全注射现状,查找存在风险和隐患,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实践,制定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的安全注射制度,明确安全注射规范、标准操作规程及质量控制要求;
    3)对影响安全注射的内部环境、设施和流程进行改造。
    (二)第二年(2016.7—2017.06)
    制定并实施第二年度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医疗卫生机构安全注射环境、设施条件、器具配置等全部符合要求;
    2)促进医务人员建立良好安全注射意识,提高安全注射行为依从率,降低安全注射相关职业暴露风险;
    3)建立完善、适用、可操作的安全注射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工作机制,有效实施内部质量控制;
    4)省级医院感染、护理质量控制机构共同对本区域专项工作指导方案执行情况开展调研。督导调研内容参照《安全注射工作现场督导调研表》(附件3),督导范围、方式和频次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三)第三年(2017.07—2018.06)
    1. 制定并实施第三年度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制定并实施安全注射质量控制与考核办法,将专项工作指导方案中行之有效的经验与实践制度化,探索安全注射最优模式和最佳实践,建立安全注射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
    2)对专项工作指导方案推进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进行总结、普及和推广,促进安全注射行业共识的达成和操作规程的建立;
    3)制定并实施国家安全注射目标监测规范,明确监测基本指标体系构成与基础数据集,指导监测工作的规范实施。
    4)开展专项工作指导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2.实施效果评价
    抽取不同地区、级别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干预后的安全注射工作状况调查。调查内容和方法与第一年度的现状调查相同,具体评价:
   
(1工作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和量化指标的完成情况;
   
2)医疗卫生机构安全注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开展情况;
    3)推进安全注射工作的经验、措施、方法及质量持续改进建议等;
    4)对全球推进安全注射的贡献。
    四、年度工作目标
   
(一)第一年(2015.07-2016.06)
    1.医疗卫生机构安全注射环境、设施条件、器具配置符合安全注射指南规定,合格率≥60%;
    2.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安全注射培训覆盖率100%;医疗卫生机构内安全注射相关人员培训覆盖率100%;
    3.相关人员安全注射知识知晓率≥75%;安全注射行为依从率≥75%;操作正确率≥75%。
    (二)第二年(2016.7—2017.06)
    1.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安全注射知识知晓率≥90%;行为依从率≥80%;操作正确率≥85%;
    2.医疗卫生机构安全注射用具选用正确率100%;注射后医疗废物正确处理率100%
    3.医务人员注射相关锐器伤发生率较基线下降≥10%;
    4.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安全注射质控覆盖率100%。
    (三)第三年(2017.07—2018.06)
    1.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安全注射知识知晓率≥95%;行为依从率≥90%;操作正确率≥95%;
    2.医务人员注射相关锐器伤发生率较基线下降≥20%;3.完成本地区、本单位安全注射专项工作执行报告和结果评估报告。

    附件:1.相关名词释义
    2.安全注射现状调查表
    3.安全注射工作现场督导调研表
    4.现场观察表

 

上一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
下一篇:细菌培养标本采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