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正文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问答1

 一、现阶段,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包括哪些?
    我国新冠疫情形势与国外不同,疫苗使用策略也不一样。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主要策略需要结合国内疫情形势和防控工作目标来考虑。当前,重点人群接种疫苗的意义,一方面是对这部分人群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有利于我国总体疫情防控。
    现阶段,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主要包括从事进口冷链、口岸检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鲜市场、公共交通、医疗疾控等感染风险比较高的行业人员;前往中高风险国家或者地区工作、学习等人员。
     二、新冠病毒疫苗有必要接种吗?
    有必要。一方面我国几乎所有人都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对新冠病毒是易感的,感染发病后,有的人还会发展为危重症,甚至造成死亡。接种疫苗后,一方面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另一方面,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
     三、新冠病毒疫苗怎么打,去哪儿打?
    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都是在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的接种单位进行。通常情况下,接种单位设在辖区的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或者综合医院。如果接种涉及到一些重点对象比较集中的部门或企业,当地也会根据情况设立一些临时接种单位。 
    辖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会按要求公布可以进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接种单位,包括地点、服务时间,请大家关注相关信息发布平台。
    大多数重点人群的接种,由重点人群所在的单位组织摸底、预约,并协助开展接种工作。对于前往中高风险国家或者地区工作、学习的个人,可关注当地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相关服务信息。
    四、接种疫苗都有哪些禁忌?
    疫苗接种的禁忌是指不应接种疫苗的情况。因为大多数禁忌都是暂时的,所以当导致禁忌的情况不再存在时,可以在晚些时候接种疫苗。
    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方案、接种指南未作具体规定之前,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禁忌按疫苗说明书执行。通常接种疫苗的禁忌包括:1.对疫苗或疫苗成分过敏者;2.患急性疾病者;3.处于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者;4.正在发热者;5.妊娠期妇女。
     五、如何发现、把握接种疫苗禁忌?
    在操作实施过程中,如果接种第一剂次疫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且不能排除是疫苗引起的,则不建议接种第二剂次。要了解疫苗成分,对疫苗成分既往有过敏者不能给予接种。
    接种时,接种医生应仔细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及既往过敏史。受种者要如实向接种医生报告身体健康状况及疾病史、过敏史等。要把疫苗禁忌列入知情同意书中。
     六、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不用再戴口罩吗?
    在人群免疫屏障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即使部分人群接种了疫苗,大家的防控意识和防控措施也不能放松。一方面,疫苗免疫成功率不是100%,在流行期间还会有较少部分已接种的人可能发病。另外一方面,在没有形成免疫屏障的情况下,新冠病毒依然容易传播。因此,接种疫苗后还是应该继续佩戴口罩,特别是在公共场所、人员密集的场所等;其他防护措施如手卫生、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等,也需要继续保持。
    七、如何通过接种疫苗在人群中形成群体免疫?
    不同传染病的传染力不一样,阻断传染病流行的人群免疫力水平也不一样。一般而言,传染病的传染力越强,则需要越高的人群免疫力。例如,麻疹和百日咳传染力较强,如果要阻断它们的流行,人群免疫力要达到90%-95%;而消灭天花和脊髓灰质炎,人群免疫力要达到80%以上。人群免疫力达到上述阈值,也就建立了阻断麻疹、百日咳、天花和脊髓灰质炎传播的免疫屏障。
    人群免疫力跟疫苗保护效力和疫苗的接种率呈正比。因此,要达到足够的人群免疫力,需要有足够高的接种率,也就是绝大多数人都接种疫苗。反之,如果不接种的人比较多或大多数人不愿去接种,就形成不了牢固的免疫屏障,有传染源存在时,容易出现疾病的传播。
    八、新冠病毒疫苗是否需要冷链?如何保证新冠病毒疫苗在运输和存储过程安全有效?
    疫苗是一种生物制品。要保证生物制品质量,必须要在规定的冷链状态下储存、运输。新冠病毒疫苗也应如此。《疫苗管理法》《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对于疫苗储运的冷链要求都有具体规定。
    疫苗运输时,疫苗运输企业在运输过程中要定时监测、记录温度,保证疫苗处于规定的温度环境。疫苗接收时,接收单位要索取、检查本次运输过程温度监测记录。
    疫苗存储过程中,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采用温度计或自动温度记录仪对储存疫苗的冰箱进行温度监测,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测温1次(间隔不少于6小时),并填写冷链设备温度记录表。
    疫苗使用过程中,接种单位采用冰箱、冷藏箱(包)储存疫苗,在存放、取用疫苗时应当及时关闭冰箱、冷藏箱(包)门/盖,并尽可能减少开启冷藏设备的次数。
    各相关单位要严格遵守上述各环节的规范要求,才能使疫苗处于全程冷链状态,疫苗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九、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什么?包括哪些情形?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英文简称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又称疑似疫苗不良反应。包括以下几种情形:疫苗不良反应、疫苗质量问题相关反应、接种差错相关反应、心因性反应、偶合症(偶合反应)。
     十、什么叫疫苗不良反应?
    疫苗不良反应指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者意外的反应,与受种者个体差异有关。疫苗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主要指受种者发生的一过性、轻微的机体反应,如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等局部反应,发烧、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异常反应主要指造成受种者的器官或功能损害的相关反应,罕见发生,如急性严重过敏性反应等。
     十一、什么是心因性反应?
    心因性反应指在接种疫苗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反应,主要是接种疫苗时的心理压力、焦虑等所致,无器质性损害,与疫苗无关。有的是“晕针”样表现,有的是“癔症”样表现。群体性预防接种活动时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
     十二、偶合反应是怎么回事?
    偶合症(偶合反应)是指疫苗接种过程中,受种者正好处在一个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发病的前期,疫苗接种后巧合发病。因此,偶合症(偶合反应)不是疫苗接种引起的,与疫苗无关,也不属于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疫苗接种后的偶合症有时不能立即做出判断,需要及时报告,也需要疾控等机构进行调查、调查诊断专家组做出诊断。
     十三、哪些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一般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偶合反应)、心因性反应。
     十四、我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是如何开展的?
    《疫苗管理法》《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等法律法规均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疫苗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有明确的规定。
    具体做法包括明确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人、报告的内容、报告的时限,规定需要启动调查的疑似疫苗不良反应标准,而且异常反应的诊断需由调查诊断专家组完成,鉴定需由省、市级医学会来完成。疑似疫苗不良反应的监测是通过中国疾控中心建立的监测信息系统实现,疾控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实现信息共享。各级疾控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也会对监测的信息,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估。如果遇到重大事件,会进行及时分析和评估。
    我国疫苗不良反应的系统、规范监测,起步于2005年。随着工作的开展和深入,疫苗不良反应监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11年和2014年分别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我国国家疫苗监管体系中不良反应监测部分的能力评估,疫苗不良反应各项监测指标达到或超过WHO评估标准。
     十五、目前我国应用的新冠病毒疫苗保护持久性如何?
    新冠病毒疫苗属于新研发并投入使用的疫苗,需要大规模接种之后的持续监测和相关研究,以积累更多的科学证据,评估新冠病毒疫苗的保护持久性。
     十六、不同厂家的新冠病毒疫苗,可以替代接种吗?
    目前尚无四海资讯红足不同厂家或不同种类新冠病毒疫苗可以替代接种的证据。建议现阶段使用同一厂家的同品种疫苗完成接种。
    十七、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受种者应注意并配合做好以下事项:
    接种前,应提前了解新冠疾病、新冠病毒疫苗相关知识及接种流程。
    接种时,需携带相关证件(身份证、护照等),并根据当地防控要求,做好个人防护,配合现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询问,如实提供本人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信息。
    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保持接种局部皮肤的清洁,避免用手搔抓接种部位;如发生疑似不良反应,报告接种单位,需要时及时就医。
     十八、为什么接种完疫苗后要留观半个小时?
    接种疫苗后,可能有极少数人会出现急性过敏反应、晕厥等情况。严重危及生命安全的急性过敏反应多在接种后30分钟内发生。如发生急性过敏反应,可以在现场及时采取救治措施。晕厥也大多出现在接种后半小时内,如接种后立即离开留观现场,可能会因晕厥给受种者造成意外伤害。因此,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需要在接种单位指定区域留观半小时。
     十九、新冠病毒疫苗在人体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保护性抗体,有的疫苗还会让人体产生细胞免疫,形成相应的免疫记忆。这样,人体就有了对抗疾病的免疫力。一旦有新冠病毒侵入人体,疫苗产生的抗体、细胞免疫释放的细胞因子就能识别、中和或杀灭病毒,而免疫记忆也很快调动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让病毒无法在体内持续增殖,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上一篇:远离病毒,这些要点须知晓
下一篇: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问答2